欢迎访问河北省水利厅官网!    今天是
水利艺文
当前位置:首页>>水文化>>水利艺文
水利史话︱庄有恭——清波可活河辙鳞
发布时间:2019-09-23 浏览次数:0 字体:【 打印

庄有恭(1713-1767年),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今属广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被钦点为状元。庄有恭勤政爱民,自1752年出任江苏巡抚开始,白天会见官员,晚上批改文书,常至深夜,可谓殚精竭虑。庄有恭还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治水人才,他为官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在与水打交道,江浙地区很多海塘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乾隆十七年(1752年),庄有恭任两江总督,主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事务。乾隆非常重视水利建设,认为江浙地区是全国的财赋重心,海塘工程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郡老百姓生存和生活的保障。当时在任的庄有恭,自然把兴修海塘作为其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他上书皇帝借库银1.6万两,修筑太仓、镇洋海堤,为当地人民消除潮灾水患。

1759年,庄有恭调往浙江任巡抚,上任伊始便考察了浙江水利。他发现绍兴宋家楼为三江、二水交会处,又是海潮上涨的要冲,急需将海塘改为堤坝,便上书提出治水、设防、兴修水利的建议。朝廷应允后,庄有恭组织百姓修建和修补了一批堤坝。此后,庄有恭又完成了海宁筑塘工程,去除了乾隆皇帝的一块心病,乾隆遂认为他“甚属尽心,深可嘉予”,议加一级,调江苏巡抚,加太子少保。但浙江海塘工程十分紧要,“庄有恭筹办甚为尽心”,所以浙江塘工、赈务“仍听庄有恭专司其事”。

1762年秋,太湖水涨,很久不退。庄有恭前去勘察,发现河道多淤塞,于是请修三江(即吴湘江、娄江、东江,为太湖水分泄的主要水道)水利,疏浚太湖。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他力图避免因兴修水利而给百姓增加负担,在上奏中多次“恳发帑(音tang,财帛,这里是指工程经费)兴工,仍于各州县分年按亩征还,则民力既纾,工可速集”。他分工明确,强调水利建设要一鼓作气,“若陆续兴修,又恐工程及半,遇伏秋大汛,不能抗拒,仍弃前功”。他还认真汲取前人经验,如积极应用明代创造和发展的纵横叠砌法的鱼鳞大石塘,“照鱼鳞作法,逐层整砌”。由于组织得当,施工迅速有序,工程超前完工。乾隆大喜,御驾南巡,考察河务。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乾隆到江南后迷恋于江南美景,疏忽了河务之事。庄委婉进谏,乾隆说了“上、下、轻、重、缓、急”六字故意为难庄有恭,没想到庄有恭略一思考,泰然道:“君为上,臣为下,官为轻,民为重,享乐缓,河务急。”乾隆极为称赞,立即和庄有恭启程去查访河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庄有恭病逝于福建任上。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庄有恭的墓志铭中盛赞其治水功绩:“水旱拯恤无因循,清波可活河辙鳞。筑塘旱海上石坚,或编竹络楗(音jian,河工以埽料所筑之柱桩)茭(音liao,用竹篾、苇片编成的缆索)薪。”其治水政绩至今仍为人称道。有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状元,写了一幅对子:“上千言书拨万两银,为苍生请命;下镇波石破万里浪,救民于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