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灌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是甘肃省第一个农田水利PPP(公私合营模式)项目,以引入社会资本的模式实施,以“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改革思路改变当地水利行业工程建管模式,保障了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项目工程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降低了工程运营管护成本。
一、立足实际,探索农业高效节水之路
西梁灌区位于武山县城以东、陇海铁路以南的西梁和康瓦坪梁,规划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6万亩。项目实施前灌区内灌溉设施缺乏,近年来虽然进行了梯田建设,但灌区基本靠天吃饭,水资源利用较差,只能种植低收入作物,农业产出较低。
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农田灌溉合同节水模式
从2017年初开始,甘肃省就着手农业领域节水试点项目选点、规模确定等相关工作,2017年8月确定在天水市武山县西梁灌区实施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项目区涉及节水灌溉面积为4.16万亩,2018年已实施0.6万亩农田灌溉面积工程建设,项目区二期3.56万亩水利工程于2019年11月26日动工实施,目前仍处于建设期。
(一)转变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解决项目投融资困难和工程效益低的问题
西梁灌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新建中型灌区,项目总投资为15958.82万元。项目建设由武山县政府授权武山县水利局作为项目的实施机构,通过竞争性招标,引入社会资本—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工程运营与维护及参与水价改革和用水管理。
1.运作模式
项目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图1),合作期限18年,其中建设期3年,运营期15年。由政府授权的出资代表武山县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和中选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项目公司。在合作期限内,项目公司负责本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与维护。合作期满,项目公司相关权利无偿移交给政府指定机构。
图1项目公司运作模式
2.投资结构
项目估算总投资15958.82万元,项目资本金3958.82万元,由政府和中选社会资本负责筹集;剩余资金12000万元由项目公司通过融资等方式取得。政府对项目公司融资不提供任何担保。项目投资融资结构,如图2所示。
3.运营模式
由武山县人民政府授权武山县水务局与项目公司签署协议,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武山县水务局对项目公司的运营管理进行监督,对运营结果进行绩效考核。项目公司设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向用水户提供日常运维和灌溉服务。项目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
图3项目运营模式
4.回报机制
本项目采用“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的回报机制。政府所占股权在运营期内不参与税后利润分配。按照用水量及执行水价,项目公司向用水户收取水费,为保障社会资本方合理收益,当水费收入无法弥补项目成本回收与利润回报时,政府对缺口部分进行差额补助。政府可行性缺口计算公式如下:
年度可行性缺口补助金额=年度可用性服务费+年度运营维护服务费-年度使用者付费。
(二)加强管理,推广节水新机制,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效益发挥
根据西梁灌区水资源现状、农业发展情况,坚持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初步形成“水权分配、阶梯水价、水价调整”为核心的节水管理机制。
1.初始水权分配机制
在保证水资源所有权国家属性基础上,灌区管理站负责编制配水计划,做到科学合理配水。结合县域水资源现状和主要作物种植结构,核定单位灌溉用水量,明确其获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发放水权证并予以登记。
2.水价形成机制
在工程运行过程中,按照补偿成本、合理受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在省物价部门的指导下重新核定供水成本,大力推行分类计价、超额累进加价、浮动水价等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
3.供水价格调整
合同约定合作期内,供水价格的调整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规定执行,运营初期的供水价格按1.19元/m³计算,具体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且三年内不再提高。
(三)创新理念,植入“三网融合”模式进行工程建设,改善灌区取用水条件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工程规模为小(1)型,主要结合“基础设施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模式进行建设,内容如下:
1.基础设施水网建设
“水网工程”包括泵站工程、输水工程、首部工程、调蓄工程以及田间工程,并规划建设相关办公区域。项目工程建设现场情况见图4。
图4项目区现场
2.信息网建设
根据项目控制设备点多面广的实际,本次设计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理念进行设计,信息网工程由水务局管理平台、灌区管理监控中心、骨干管网自动化监控系统、调蓄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及田间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等组成。
3.服务网建设
项目公司从水价、水权、多元化项目资金投入及农业综合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项目工程的高效运行提供设施运营维护,并为灌区群众提供灌溉服务和农业综合服务。
(四)调整结构,发展高效益作物种植,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同建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同时积极调整带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运输,形成农资供应等相关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三、节水效益明显,项目成效显著
(一)节水效益明显
西梁灌区现状无灌溉设施,项目实施后西河可向项目区提供农业灌溉水量404.96万m³,西梁灌区4.16万亩实际需水量为184.68万m³,年均可节水约220.28万m³。高效节水灌溉实现了田间24小时供水,改变灌区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
(二)经济效益突出
西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将提升项目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6万亩。项目实施前农业产值6494.4万元,项目实施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值实现13149.2万元。高效节水灌溉可增产、省肥、省工,年直接增加效益2994.66万元,亩净增加灌溉效益719.87元。
(三)生态效益明显
武山县西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项目区无灌溉耕地区提供了灌溉水,不仅使农作物得到有效的灌溉,也为项目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通过增加经济林果业的种植面积,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大减少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经验启示
1.政企合作共担当
当地政府短期内难以解决高效节水项目的资金问题,通过合理的项目投资融资安排,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减小了政府财政负担,使项目能在短期内得以实施,同时可对用水户进行节水和付费的正向引导。
2.模式创新是关键
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和“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项目建设思路的正确性,通过用水管理机制的改革,使项目区水效益、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3.水全过程管控和全方位服务
大禹节水集团通过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和信息化物联网建设,实现了农作物种植(耕作、种植、收获)集约化和生长控制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为农业生产全流程提供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