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系统谋划水利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工程建设,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农田灌溉保障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守护江河安澜,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提升
井陉县是石家庄市唯一的纯山区县,“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建国至今共发生水灾24次,特别是,1996年“96.8”和2016年“7.19”洪灾给全县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更加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全域治河的信心和决 心。
(一)是规划引领,共绘巨变。先后聘请国家、省、市 20 余名水利专家,历经 8 次专题研讨论证,明确了“生态优先,治理和发展相统筹”的规划原则,在此基础上,又筹资 800 余万元,一河一策,为境内 5 大河流和 45 条支沟量身定制了“效果 图”和工程“路径图”,为全域治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是多元筹资,以河养河。治理河道需要大量真金白银 的投入,为了破解资金瓶颈,井陉县实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用足用好债券资金。在积极向上争取首笔河道治理债券资金 2.34 亿元的基础上,将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一体考虑,谋划实施了投资9.88亿元的绵蔓河湿地经济带专项债项目,不仅全面提升了冶河的防洪标准、重现了鹳鸟翩飞的湿地风光,而且1:10撬动落地总投资82.1亿元的34个乡村振兴项目,把荒滩野岭变成了投资热土,受到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依法依规以河治河。山区河道砂石多,且会随着发洪水的次数不断累积,河道治理必然产生弃砂,处置不好就会造成安全、私挖乱采等风险;处置好了,就能够疏河道、垒护坡、增收入,关键时候还能保性命。但是如何依法依规处置,在当时全省尚无先例。县委、县政府多次向上问计、多次专题研究,最终决定以依法盘活弃砂资源破解资金瓶颈,规范河道弃砂综合利用,依法依规拍卖工程弃砂,对所得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反哺河道治理河流管护,实现循环利用、以河养河。
(三)是设施完善,水畅其流。水安则民安,民安则国昌,累计投资16.6 亿元,对金良河、小作河、甘陶河、绵河、冶河五条主河道进行了治理,维修维护全县15座小型水库及山洪灾害防御工程,疏浚河道218.85公里,新建堤防67.56公里,改造修复溢流堰6座,新建蓄水堰 6座,新建蓄水工程10处,新建简易水位站54处,新建自动雨量站14处,新建简易雨量站119处,配备简易预警设备50套,进一步提高了河道行洪及水库的防洪能力,井陉在滔滔洪浪中筑起坚不可摧的水灾害防线和“千里眼”。
(四)是抗洪救灾,取得胜利。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 洪水中,面对 48 小时内普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 440.5毫米的极端雨情,面对张河湾出入库流量均创历史极值、本地降雨与山西泄洪双重叠加的极端汛情,井陉县在洪灾面前牢牢守住了“零伤亡、零决口、零溃坝”的底线,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真心认可和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河北日报连续3次头版刊发井陉抗洪事迹,治水抗洪的经验做法在内参发表,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张成中批示“请发改委、应急厅、水利厅参阅,井陉县的三点启示要在应急抢险和水利规划建设中借鉴”,井陉县张河湾水库服务中心被评为“河北省 2023 年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二、保障民生命脉,供水保水能力大幅提高
始终把保障好民生用水作为水利建设的基础之一,大力推动“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人口供水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做好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激活农村活力、弥补城乡差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美丽井陉提供支撑与保障。
(一)是农业灌溉促发展。井陉绵河灌区工程于1960年建成通水,全长455.8公里,其中,支渠52条,长334.38公里;斗渠 2335条,长1442.2公里。灌区工程由于存在资金不足、配套缺少、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周身是病、难以为续”,许多渠道及建筑物毁损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实际灌溉面积与设计灌溉面积相差10多万亩,骨干工程建筑物老化失修率接近40%。近年来,虽然进行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老化失修的进程。针对存在的难题,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51亿元,累计完成了渠道清淤196公里、渠墙恢复10公里、渠道防渗25公里、渡槽维修加固17座、渡槽槽身恢复2座、隧洞维修10座、倒虹吸维修4座、水闸维修改建12座、泄水闸改建20处,灌区输水能力达到7立方米/秒,干渠输水能力达到3立方米/秒,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14提高到0.538,年节水达2136万立方米,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增至29.5万亩,渠道的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城乡饮水护民生。近年来,井陉县把城乡供水一体 化工程作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力推 进农村城市的水源、管网、水质、服务建设,进一步保障城乡 居民饮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乡建设发展水 平。一方面,城区供水越发完善。三年以来,投资 1.25 亿元,实施了三个城区供水项目,新建供水主管网约16.1 公里,改扩建供水主管网约21公里,支状管网 92.3 公里,将微水、微新庄、南河头三个村纳入市政供水范围,并建立完善了城区供水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了供水生产流程、服务流程、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智能控制等“一站式”的服务体系,该县智慧水务平台系统建设已经走在了石家庄地区供水同行业前列。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得到保障。三年以来,投资1633 万元,实施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 8 项,对全县 312 个村的饮水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2%,有效的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提高了群众的饮水质量。
(三)是河长制度促整治。坚持以河长制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并统筹社会力量,建立了“人防+技防”“河长+互联网”“河长+检察长”和“河长+警长”“村级河长+村两委干部”“村级河长+乡村保洁员”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长效管理机制,群策群力、群防群治,1300 余名乡村保洁员变成了河道管理员,1200 余名两委干部纳入了河长制管理体系,既有效解决了河道管理的人员和经费问题,又确保了全县河道、山洪沟都能管护到位。同时,扎实开展河湖“四乱”整治工作。三年来,共拆除违建30余处。
三、做好水文章,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
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态牌”, 走好“生态路”,写好“水文章”,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母亲河绵蔓河(冶河)越发美丽富足。经过三年来的治理,绵蔓河已经由以前河床高耸、乱石遍地、杂草从生、垃圾满目的野河滩,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山川美景,不仅成为沿线群众健身、休闲的理想场所和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 打卡地,也聚集起了陶瓷水镇、鲟鱼产业园、北纬 38 度黄金果园等 34 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其中最具代表的柿庄村“水世界”项目是村集体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建成以来,不仅为村集体带来 50 多万元的收入,也直接解决了 30 多人的就业,同时,带动了当地 30 余户群众开饭店、做生意,如今“河”成了全村人的“摇钱树”,维护河道安全、清洁河道环境已经成为全村人的行动自觉。
二是移民新村造血能力不断提升。投资 2391.68 万元,对全县 32 个移民村实施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等 项目,将过去的“输血”变为现在的“造血”,持续增加移民收入,全力打造移民新家园,促进移民安居乐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其中,北正乡北蒿亭村利用移民资金260万元,发展西红柿大棚种植产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25万元。
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夯实生态底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有序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资 3526.19 万元,对全县8条小流域进行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3.1%,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 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提升,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人与环境更加和谐。
来源:石家庄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