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水务局围绕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治理模式,全力推进国家、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及水土保持监管工作。2024年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98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高位部署推动,勇做行业“领头羊”。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周密部署。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战略定位,承德市政府研究印发《承德市关于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二是政府领导牵头专班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成立由主管副市长、副县长牵头的工作专班,明确发改、水务、林草等相关部门职责和目标任务,密切协作、同向发力,2024年累计完成投资5.66亿元用于水保项目建设。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实行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吸纳53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社会资金2395万元。全市上下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高点起步建设,打好治理“攻坚战”。一是规划引领、分区防治。深入推进《承德市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开展项目谋划和防治。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储备数量、质量“双提升”活动,谋划31个储备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安排在坝上高原及接坝山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项目投资占50%以上。二是压实责任、强化督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承德市政府河长制考核体系,年初下达各县(市、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实行台账管理和定期调度、通报等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是创新模式、典型带动。组织开展接坝地区生态重建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产业化、旅游开发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广围场、丰宁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双滦大贵口生态清洁小流域全国示范工程和隆化、宽城以奖代补试点县创建经验,对标实施8条小流域治理及2个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惠民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高举规范准绳,守好监管“责任田”。一是全过程督导“无死角”。组织开展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见承诺、见措施“双见”行动,按照“提前介入、主动作为、全程管控、跟踪落实”的原则,督促企业依照规范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按照时序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全市10个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全部完成了水土保持区域评估,242个生产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并按进度落实水保措施。二是高科技监管“全覆盖”。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管,组织各县区对276个卫星遥感疑似扰动图斑进行现场复核,查处违法违规图斑24个,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三是全方位整改“大清零”。坚持抓整改、促提升,建立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和水保专家约谈等机制,组织开展承德市、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人为水土流失协同监管,水务、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督查,矿产资源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排查等专项行动,核查有关水土保持问题4个,约谈水保专家5人次,并建立问题台帐、限期整改、动态“清零”。
四、高调宣传引导,做大水保“朋友圈”。一是进行合作教育。与承德市委党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水土保持国策教育纳入党校常规教学日程,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防治水土流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广泛宣传。积极推进水土保持“五进”活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普及水土保持法制及科普知识,充分借助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治理举措及成效,共发表稿件37篇。三是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专技人员到生产建设单位、田间地头,开展水土保持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生产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的自觉性,提高项目区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技能,提升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为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