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水利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坚实的水生态安全保障。
一、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升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一)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
制定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十项举措。印发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成果。滹沱河、滦河、漳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印发实施。完成115.39万处取水口核查比对。率先实现取水许可审批数据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整改取用水问题405个,推动问题动态清零。印发取用水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在唐山开展信用评价试点。
(二)全面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
推进母亲河生态流量目标确定,组织对省内母亲河(湖)主要控制断面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保障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检视排查重点河湖和已建工程生态流量确定情况,组织对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上的主要控制断面及已建工程的生态流量确定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提出了开展生态流量核定的重点河湖控制断面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名录,提交海委审核。强化生态流量监管,将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纳入水资源调度计划、生态补水方案,2024年,岗南、黄壁庄水库、桃林口水库、白洋淀、衡水湖、等16个生态水量考核断面全部实现考核目标。
(三)持续推进全社会节水
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以地方标准发布农药行业、数据中心等2项用水定额,发布商场、医药、建材、造纸、纺织等6项节水地方标准。大力推动合同节水,签订合同节水项目48个;在邯郸、唐山市全域实施合同节水管理,相关做法为全国首创。河北9家企业及1个园区入选2024年度水效领跑者企业和园区的名单,6家单位及6个型号产品入选公共机构和用水产品水效领跑者名单(2024-2026),入选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167个县的5431个管网内万方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全部实现平台对接和信息共享。
二、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一)加快推动项目进度,抓好地下水位管控
年初及早制定年度治理实施计划,组织各地谋划实施121个治理项目。定期提前预测月度、季度、半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水位降幅较大地区开展技术帮扶2次,对9市预警提醒42次,落实奖惩资金4160万元。针对邯郸、衡水等市地下水位下降情况,组织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推动水位止降回升。加快沧州、衡水、唐山等地深层地下水回补试点建设,4个试验场全部建成投用。
(二)用足用好外调水
紧盯长江、黄河上游来水情况,积极争取外调水量,严格调度管理,有力保障全省生产生活用水。截至12月底,累计完成引江中线调水28.3亿立方米;完成引黄调水7.70亿立方米,为近三年同期引水量最多;完成引江东线调水1.67亿立方米,超计划完成水利部下达的1.35亿立方米任务目标。
(三)有序推进泉域治理
持续实施重点泉域治理,邢台百泉新增16处泉眼复涌,日均水量稳定在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维持在790亩,蓄水量达1050万立方米;保定一亩泉地下水埋深回升到3.97米;黑龙洞泉地下水监测系统完成409个水文地质调查点调查工作,70个统测点取样,成井14眼。
三、大力实施清河补水,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一)持续加强岸线管理
在常态化推进河湖库“四乱”清理整治的基础上,优化升级河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1386条河流进行全时段、全覆盖监控,自动识别、动态处置疑似问题,推动事后整改向事前预防、事中管控转变。创新利用北斗定位、电子管理单等技术,推动河道砂石“采、运、堆”全过程智慧化监管。
(二)大力开展生态补水
统筹各类水源向90条(个)河湖实施生态补水52亿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长4655公里、水面面积306平方公里,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连续2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大运河、滹沱河、滏阳河等50条河流全线贯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连续4年达到100%,补水河道条数、最大有水河长、水面面积、河道贯通条数创历史新高。
(三)深入落实河湖长制
环京津6市23县全部签署边界联防联控协议,在蓟运河、拒马河等43条跨界河湖设立“联合河长”。制定“一河(湖)一策”、河湖健康评价等2项省级地方标准。推动29条母亲河全部复苏,建成191条(个)幸福河湖,完成12条跨省界河湖健康评价。全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96平方公里。
(四)科学推进水土保持
紧紧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9条。统筹相关部门生态建设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96平方公里。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海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易县台底成功落地签约。华北地区首个以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部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筹建。
四、持续强化饮水安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一)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制定印发《河北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行“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明确2027年和2035年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指导市县利用中央增发国债、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等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改造。完成2995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升45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0.4个百分点。
(二)不断提升农村供水管护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2024年新增92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评价。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工作,规模化供水工程推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监管,小型供水工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经营权承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探索专业化管护,实现有人管、有法管、有钱管。97个县区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三)持续强化农村供水水质保障
配合生态环境厅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有关工作。指导各地依托具备CMA资质的专业水质检测机构或相应检测能力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质化验室,开展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自检巡检,确保所有行政村每年检测一次末梢水,实现全省所有村庄水质检测全覆盖。加强与省疾控部门沟通,建立水质检测监测结果共享与问题处置机制,定期对下通报疾控部门监测发现的水质问题,及时消除水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
2025年,省水利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治水兴水决策部署,全面抓好水利各项工作,提升水生态保障各项能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河北水利贡献。